站内搜索:
 
您现在是位置是: 首页  新闻动态
何用堂前更种花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21-01-21   浏览次数: 203

在过往匆匆的时光里,有那么一群人,或踏破铁鞋,或无心插柳,或手栽桃李。他们恍然转身,从时间的这端向回看,才发觉,原来自己的来时路,早已绿树皆成荫,早已桃李满芳菲。

——题记

在接到学校《读懂中国》的通知时,我的内心是不可谓不激动的。作为一名师范生和预备党员,这样可以近距离与老教师、老党员面对面正式谈话的机会对我而言十分宝贵。于是我怀着这样激动又珍重的心情,认真的准备采访,并成功邀请到原政史系书记毛天德老师。

毛老师准时来到我们的采访地点,我同他一起上楼,八十多岁的老人爬起三楼不见丝毫吃力。我有些惊讶,毛老师却说:“我以前常爬琅琊山,现在不行了,得护着膝盖,就每天在教科楼后面的石子路来回走。”他还郑重地叮嘱我们:“你们现在也是,学习归学习,锻炼还是要锻炼的嘛。”我和一同采访的同学有些自惭形秽,连连点头。

采访正式开始之前,我与毛老师简单的唠了两句,当我说到我与在场同学都上过他的党课时,毛老师十分高兴,他脸上的笑容是发自内心的欣慰:“看到你们这样优秀,我就觉得我的付出没有白费。”

毛老师性格随和,这让我渐渐不再紧张,我平静下来,正式开始采访。

平心而论,我不是个专业的记者,也从未有过采访经历,虽然做足了准备工作,但仍无法避免会有提问上的问题。好在毛老师经历丰富,一步一步带我进入到采访的氛围中来。

毛老师跟随我的思路,首先分享了他的教育理念。他神态认真,语句严谨,说道:“从事教育事业,很有意义,因为是从事‘人’的工作。”毛老师从合肥师范毕业之后,就投入到了教育事业中来。作为教育工作者,他几十年如一日从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将自己的青春和事业全部奉献给了学校。退休以后,毛老师至今也未停止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写文章、写调研报告百余次,水上报告厅做讲座十余场。毛老师说到这,开怀大笑:“就在前不久,我在水上报告厅做讲座的时候,我都没有准备稿子,全程站着说完的,这说明我现在逻辑还挺清晰啊!”我和同学不由竖起大拇指:“您太谦虚啦!”毛老师就摆摆手,笑得更开怀了。

毛老师继续道:“我做这么多,不是负担,是自我学习。”他为了完成一篇调研报告,坚持在寒冬腊月整理数据,撰写论文;为了能给同学们上一堂有意义的党课,不断更新课稿,更新事例和理念;为了能更切实地从事教育工作,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认识学生,继而帮助学生。正如毛老师自己所说:“只要能动、能讲、能写,都愿意为大学生思想成长做贡献。”

毛老师还和身为未来教育者的我们分享了他的教育经验。“作为一个教师,最基本的要求,要以自己的‘行’教育学生。”他缓缓道,“要牢记,教育,第一条是‘人’,然后才是‘才’。”

毛老师强调,要忠于职业,努力为职业认真工作。首先就是要端正教学态度,毛老师比划着:“要备好课,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要吃透教材,要为自己教授的知识负责,为自己教授的学生负责。”其次,毛老师还强调了,上课要注意教学纪律,注重教学组织,课后还要注重作业的批改。“我那个时候哇,每份交上来的作业我都会一面一面看,每条都做综批。”他感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做老师的就是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我和同学深以为然。

毛老师还和我们分享了他和教科院的故事。

教科院创办于1985年,毛老师正是创办人,他见证了教科院从政史系到政教系再发展到如今的历程。他提到教科院,语气亲切自然:“我回到这,就像回到家一样。”毛老师就在这里,带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子,他们有的在外从事着教育相关的职业,有的回到学院,成为一名和他一样的优秀教师。谈到教科院的发展,毛老师没有和我们说太多曾经的故事,只是再三强调:“教科院发展前景是很广阔的,但究竟有多广阔,看得是你们这一代。”他提到现在教科院的一些成就,与有荣焉:“我们教科院的学子都很棒,这就是我最想看到的。”从他的言语和神态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他对教科院的情感,质朴又深厚,纯粹且浓烈。

与毛老师的访谈并没有多长的时间,但对我们的影响却将十分深远。

我从来没有如此真实的感受到教育的重要,教师的不易,他们不惜奉献,反躬自省,是为了更好的教育,为了更多的学子。

一个教师影响了一个学院,一个学院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这些学生走出校园,又去影响更多的地方更多的人。蒲公英的种子会随着风飘很远扎根,教育会因一个个老师的付出不断发光发热,人才培养会因一代代的教育者更加辉煌。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不仅仅是毛老师,更是以毛老师为代表的老一辈教育者,他们在时光的前端手栽桃李,后人将世代俱瞻,继往开来。(通讯员:李正红,初审:倪阳)


终审人: 黄伟

版权所有© 滁州学院 离退休工作处 保留所有权利。 电话:0550 - 3511014
技术支持:信息技术与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