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现在是位置是: 首页  新闻动态
民族魂,中国心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21-01-21   浏览次数: 790

从无数先烈将华夏从战争的苦难中解放出来,建立了新中国,到我们实现了改革开放,走向世界,那时的中国,每一个人都在为祖国富强而奋斗。我们为经济的迅速腾飞欢呼,为国防科技的快速发展骄傲,为中国的声音传遍世界而自豪,人们高呼:“中国人站起来了!强起来了!”但是,伴随经济发展,许多人向往国外,留学生一去不归,淡忘传统节日却大过洋节,进口产品大受吹捧……

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上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候,人民才认识到,实现民族复兴,物质的富足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民族文化的振兴。

余光中先生曾说:“外语只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母语才是我们的根。”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是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自身文化的基本要素。改革开放以来,利益至上观念愈来愈强烈,许多人舍本逐末,将本民族语言汉语的研究学习荒废,大加宣扬学习外语。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电子计算机刚问世,有谬论散布:“汉语是低级形态的语种,中国落后是他们的语言造成的,废汉语兴西语。”面对“文化灭亡”言论的蓄意攻击,为捍卫中华民族及其语言的尊严,当时滁州市一对年轻的夫妇,以他们的研究成果,打响了民族语言的保卫战,为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美丽中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这对夫妇就是高星斗先生与许文秀女士。

高星斗先生出生于1936年,祖籍安徽太和县。解放前,在上海一家玻璃制品厂做童工。贫苦的生活,让高先生从小就接触到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的黑暗腐朽。1949年,年仅14岁的高星斗怀着对新中国的向往,参加了解放战争,并在“舟山群岛”战役中,立下了三等功。1953年,伴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带来的全国大建设热潮,高星斗更加坚定了跟着党建设新中国的信心,凭借在部队表现突出,18岁的高星斗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三年,高先生坚持学习文化知识。1956年,从部队复员的他,一边参加生产劳动,一边坚持自学。同年参加了中等学校招生考试,并以语文、政治的高分被淮南师范学校录取。自此,高星斗先生开启了他系统地学习中华汉语文学之路。

出生贫苦自学成材,心系家国不忘初心,高先生终生都在为保护和弘扬中华语言而努力,他为中华母语长期以来被边缘化蔑视化表示担忧,并为此发起了一场中华母语保卫战。1979年,高先生夫妇来滁任教,在繁重的教学之余,历时三年,夜以继日地写出了50多万字的《母语教育学》初稿,至1986年,高先生夫妇的研究成果,已被《光明日报》连载6篇论文,其中两篇被《新华文摘》转载,这两位来自小城滁州的学者,引起了学界聚焦性的关注。《光明日报》编辑部对他们的研究成果给与高度评价:“你们以坚强的决心和顽强的意志创造语言学研究的新领域,是十分值得钦佩的,无保留的支持你们……但愿一切有志之士知识分子都像你们这样百折不挠,使国家强盛、民族立于世界前列。”

高先生有一句话:“母语为中华民族之根,它已融入华夏人血脉,我们有责任与使命前赴后继并将其世代传承下去。”中华民族的复兴离不开文化的昌盛,文化的昌盛离不开汉语的传承弘扬。

除了研究中华汉语之外,高星斗老人也一直关注着滁州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发展相结合的情况,对滁州市经济居全省前列,文明创建考核连续排名第一,非常高兴。在考察地方文化时,老人提出“礼敬中华母语,感恩中华母语新文化”的新思路,认为滁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弘扬已有的名人文化,还要打造全新的皖东文化新高地,为融入长三角当好“桥头堡”作出新贡献,得到了市委书记张祥安的批示关注。

今年疫情期间,已经85岁高龄的高先生还主动支持抗疫工作,向抗疫一线人员捐助了万余元,朴素的言行照见了一颗灼灼初心,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时刻心系党和国家的高尚情怀和思想境界,更体现了党确立并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高星斗先生是一名老战士,是一名老教师,更是一名老党员,从19492020,高老先生一直在为祖国富强努力着,对于先生来讲,岁月永远磨不灭他的志气。

年少志云天,以身报国;心系九州,漫漫风雨路。

看九州方圆,普天同庆;江河歌唱,中华谱新章。

忆峥嵘岁月,黎民多难;长夜茫茫,冀明日朝阳。

换得新生太阳,当珍惜,永葆河山赤,地久天长。

新中国,如世界巨龙,屹立东方,今朝如此辉煌;

赖党政国策指方向,华夏儿女齐奋斗,国富民强!

(通讯员:李正红,初审:倪阳)

终审人: 李正红

版权所有© 滁州学院 离退休工作处 保留所有权利。 电话:0550 - 3511014
技术支持:信息技术与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