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现在是位置是: 首页  激扬文字
从村野牛背到大学讲台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9-06-18   浏览次数: 987

      滁州学院毛天德

新中国成立,把中国几千年文明史翻开到崭新一页,从此进入伟大社会主义新时代。我踏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悠扬旋律,滋润着党的雨露阳光,一步步从村野牛背走上大学讲台。

记忆中,家中有十几亩地,喂养一头耕牛,我从七八岁起就开始放牛,起初牵着牛在父母干农活的周边放牧,岁数渐大,就骑在牛背上自由放牧,牛耕地了,我就去割牛草。后来上学念书,早晨和下午放学后还得去放牛或割牛草,直到去外地上中学,才依依不舍离开我朝夕相伴近十年的好伙伴老牛。

1951年秋天,镇上办了一所现代学校,我兴致勃勃地去报名上学,就凭父亲教我认的字干(硬纸片上写字)和会背《百家姓》、《千字文》,不知深浅报了四年级。语文课勉强跟上,算术课,从“0”学起,有难度,很吃力,但我下苦功夫学。上学放学路上都背书,放牛时带上书背书做题目。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能跟上班了。小学毕业考入合肥三初中(后改为五中)。

一个乡下孩子,来到省城合肥,眼前一切都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陌生、新鲜、好奇,但对我没有丝毫吸引与诱惑,不闻不视窗外事,一心求学读我书。因家庭困难,学校还给我发放助学金,更加激励我奋发读书,并积极要求进步。一年后,我加入了“青年团”组织,被评为“三好”学生,担任班级干部。

在努力学习的同时,我还参加学校植物园试验小组活动,到了夏天,植物园瓜果成熟,我写了篇《合肥五中植物园瓜果飘香》的报道,在《合肥日报》上刊发,校长用红笔框起来张贴在布告栏上,对我表扬鼓励。从此,我养成了写写画画的习惯,至今不弃。

1956年,合肥市委在江淮大戏院举行“青年团”改名为“共青团”大会,在上级要求和学校安排下,让我代表全市青年团员在大会上发表演讲。1957年初中毕业那年,将有大部分毕业生不能升学,为做好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在上级与学校共同安排下,让我代表全市毕业生,在安徽省人民广播电台作《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表态发言。总之,初中三年是我各方面进步较快时期,为后来的成长打下了良好基础。

初中毕业后,我考入巢县黄麓师范学校,父亲步行一百多里把我送到学校,叮嘱我:“当个老师好,受人尊敬,要好好念书”。我牢记父亲的话。

 黄麓师范,地处乡村,面临烟波浩渺的巢湖,背靠苍翠欲滴的青山,湖光山色,田园风情,给我“好好念书”提供了广阔的时空条件和优美环境。学校有大量藏书,又有一批资深学厚教学有方的老教师。“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我读了许多书,积累了大量知识,潜移默化,不断升华,受益终身。

中师毕业那年,安徽省高考生源不足,上级决定,从中师毕业生中选推一部分优秀毕业生参加高考,我有幸入围,因家庭困难,不愿升学,校长找我谈话,语重心长地说:“困难是暂时的,要看长远。再说,升学是党和国家需要,也关系你未来前途。上大学生活费有助学金,零用钱我按月给你,机不可失”。校长的话情真意切,令我动容,决定报考。后来,考入合肥师范学院,名为高考,实为保送。

我学的是政治教育专业,在那个年代,学这个专业是令人羡慕的,我也感到骄傲自豪与满足。大学学习的课程,专业性强,理论性深,知识面广,有些学科就是读中外经典原著,不下功夫是啃不下来的。我们的老师都是国家名校出身和留学归来,知识渊博,功底深厚,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引导学生打开通向从感知到认知,从自由王国到必然王国的大门,引导学生打开通向共产主义理想的大门,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求真思辨能力。

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一所中等师范学校教书,圆了父亲的梦,教书一生。几十年来,兢兢业业,忠于职守,无愧职业人生,无愧莘莘学子,也无愧党的多年培养。在教学同时,兼做学校教学管理工作。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也推动了教育事业大发展,学校升格为师范专科学校,这时我加入了党组织,担任一个系科领导,并晋升为高级职称。又数年,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我也一步步登上大学讲台。

退休后,参加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给大学生讲党课和做各种专题讲座,二十年来至今,讲了120多场,因此,两度被评为安徽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2016年获安徽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首届“十佳五老”奖。

 如今,已是夕阳西下,红云渐消,晚霞将退,剩下一线残阳余晖,“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为了党的事业,培养下一代健康成长,我将不遗余年,奉献余生,把人生最后一缕霞光洒向大地人间。

此文为《安徽老年报》开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的成长路”征文而作。


终审人: 黄伟

版权所有© 滁州学院 离退休工作处 保留所有权利。 电话:0550 - 3511014
技术支持:信息技术与网络中心